Title Image

4 月 2012

浮躁成真理,沉默遭鄙视

  |   Reproduce   |   No comment

对内向和外向的探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史以来,诗人和哲人一直在思考内向与外向。这两种性格类型都出现在了《圣经》和古希腊、罗马医学家的著作中。一些进化心理学家说,这两个概念的历史要比这早得多:动物界也分内向的与外向的。凯恩说:“跟其他互相补充的成对范畴如男与女、东方与西方、自由与保守一样,没有这两种性格类型人性就会变得面目模糊甚至绝迹。比如罗莎·帕克斯和马丁·路德·金的互补:一个气势逼人的演说家在一辆实行种族隔离的公交车上拒绝让座,其效果不如一位更喜欢保持沉默的羞怯的女士那样做。如果帕克斯站起来说她有一个梦想,她就不会让车上的人感到震撼。但有了金博士的帮助,她不需要那样做。” 凯恩认为,现在社会过于推崇外向性格,无论是教育还是公司布局都是外向导向的,这给内向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潜能的发挥。现在人们经常说,想有所成就必须大胆,想快乐必须合群。但有1/3至1/2的美国人性格内向(鉴于美国是最外向的国家,其他国家内向者的比例应该更高)。如果你不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那你的孩子、手下、配偶或者朋友肯定有性格内向的。很多人被迫假装自己性格外向。操场里、高中的更衣室里、公司走道里有很多没被认出的尚未“出柜”的内向者。 1921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出版了《心理类型》一书,内向和外向变得流行起来。荣格说,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受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的吸引。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件本身。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需要充电。如今有的学者认为荣格的思想已经过时了,有人认为只有荣格是对的。但心理学家一般都会赞同:内向者和外向者需要不同程度的外在刺激。内向者觉得刺激少正好,如当他们跟好友品酒、做填字游戏或读书的时候。外向者更喜欢结识陌生人、从陡坡上滑雪而下、音响放得震天响。内向者在假期更喜欢安静地读书而非在游艇上开派对,这是因为,对他们来说,跟一百册书或一百粒沙子相比,一百个人太刺激了。 外向的人更喜欢行动而非思考,喜欢冒险而非小心谨慎。他在团队中工作时做得更出色,他喜欢交友。现在内向与它的表亲敏感、严肃和害羞是二等性格。但一些伟大的思想、艺术和发明,从进化论到凡高的《向日葵》和个人电脑,都出自内向的人之手。没有内向的人,世界上就不会有万有引力理论、相对论,不会有叶芝的“二次圣临”、肖邦的小夜曲、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不会有彼得·潘、查理·布朗、奥威尔的《1984》和《动物农场》、《辛德勒的名单》、《E.T.》、谷歌、“哈利·波特”系列。无视刺激而非接受刺激的性情造就了许多智力和艺术成就。不管是质能方程还是《失乐园》,都不是派对动物们一挥而就的。即使在不那么明显的内向的职业如金融、政治和社会运动中,一些最伟大的突破也是内向者做出的。戈尔、巴菲特、甘地都是借助他们的内向而非克服他们的内向做出他们的成就的。 凯恩指出,内向不等于害羞。内向的人只是更喜欢安静,更喜欢刺激更少的环境。害羞是害怕别人的非难或羞辱。内向、外向、害羞、不害羞有四种排列组合:安静的外向者、焦急的外向者、安静的内向者和焦急的内向者。所以有人是害羞的外向者,如芭芭拉·史翠珊,想跟很多人在一起,但又担心众人的品头论足,还有不害羞的内向者,如比尔·盖茨,喜欢独处但并不在意别人的意见。在《荒原》中说他“可以在一把尘土中展示恐惧”的T.S.艾略特则是既害羞又内向。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