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Movies

  • 分镜头Continuity

    分镜头Continuity

    分镜头台本
    给永宁做的分镜头作业,花几个小时做成了Flash 分镜

    0flower_flash

    0flowerflash1

     

    来段文字-随便搜索点相关内容添上,增加文章搜索引擎友好度~:

    台本(Continuity)类似于连环画,比脚本多了镜头的描绘,通常在台本上可以看到所有镜头的画面安排,其中可以标注人物动作、台词等等内容,但所有这些都可以用画面来解释,使制作人员一目了然,比文字脚本更便于理解
    
    故事版只是一开始构思时的草图而已,可以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把所有构思都画在纸上,形式更类似于漫画或连环画
    故事版没有分镜头台本格式严谨,但是创作之初可以自由发挥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圾评论暴增,头大~
    宿舍狗曰的铁通又访问不了网站! 老是被重置.
    驰仔的PhotoShop教学视频昨晚一晚人气爆升2000+…..震惊了
    果然是超牛素描达人!!

  • 行尸走肉

    行尸走肉


    不知不觉«行尸走肉»美剧开始了,之前隐隐约约的还以为要改电影呢.

    漫画从高中到大一,追了看将近2,3年.
    画风是我很喜欢的,尤其是在所谓的第六卷换画手之后,更喜欢后者的粗旷风格,镜头感强烈.
    局情方面 之前看的时候就感觉这剧情特适合改电视剧,看到后面还真成八婆的肥皂剧了,(感官麻木,可能)
    一点波澜也没有,随着同样看了几年的《PLUTO》完结,一起在40卷左右放弃了.(看漫画是个力气活)
    刚才看了一下,最新的也才78卷,这速度也太 ….

    改美剧,墨迹程度估计不会比《越狱》差—又臭又长,又还没完结
    有搞头

  • 继续无奈+OhLife

    继续无奈+OhLife


    老电影,诺兰的《记忆碎片》,悲剧的被宝莱坞的山寨片《未知死亡》先入为主了.
    所以不说了.

     

    下面推荐个不错的小应用OhLife(转载)
    OhLife 是款在线日记网站,每天发一封邮件给你,回复邮件就是写日记。

    貌似现在坚持写日记的同学应该很少了吧,原因很多,但我想不方便以及不知道写哪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如果,你还有写日记的愿望,并且习惯经常收发邮件,OhLife 绝对适合你。

    OhLife 会在每天晚上 8 点收到标题为 It’s Sunday, Oct 24 – How did your day go? 的邮件,直接回复这封邮件,就会将日记保存在 OhLife 网站上,并且可以传送一张照片 (仅支持1张)。你可以多次回复,OhLife 会自动合并到一天的日记中,但不会标记时间,所有有必要可以在邮件尾部自行添加时间。

    注册 OhLife 后,首先需要设置时区,以及需要发送邮件的时间。如果想从早上就开始记录,那么完全可以设置每天早上8点发送邮件,这样一天内多次回复邮件,就组成了一篇完整的日记。OhLife 还可以设置发来的邮件是否包含昨天的日记,可以让你在写日记前先回顾下昨天。另外经过测试,Gmail 直接回复即可,OhLife 会自动识别邮件中的引用部分并且忽略。

    OhLife 还提供了周记功能,即设置邮件频率为一周一封。写过的日记可以方便的找到,并且导出 TXT 格式,但无法导出图片。所有用 OhLife 写照片日志不是一个好主意。可以修改日记,但无法通过网站发布日记,也就是说你必须用邮件来使用 OhLife

    很简单但很实用的在线服务, 已经尝试了三天,感觉不错。


    作为一个让自己都有点惊异的日记狂。
    小学,中学的几十本日记是很值得回忆的。
    在没私人空间的大学宿舍,3年下来只有2本,还总觉得写不开,画不开的感觉
    现在这个爽了。
    试去吧~

     

  • 电影蒙太奇(术语解释)

    电影蒙太奇(术语解释)

    (转型,转资讯类Blog,转载些专业类文章,提高在Google中的搜索排名)

    • 蒙太奇简介


    😐 蒙太奇
    ,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当然。电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间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太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应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又如,把一组短镜头排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下一页:继续….. 😉 )

  • 禁闭岛

    禁闭岛

    和<盗梦空间>极为相似,只因为主角的相同吗?

    音乐部分可以说就是一部电影.几乎是一模一样.
    空旷深远的汽笛声,缓慢的大远景推进….两部电影是那么的相似.

    深层意义倒是感觉与<飞跃疯人院>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疯人院》重在讨论社会,制度,对人性的扼杀.
    而《禁闭岛》侧重于自我的坚持与放弃.

    <盗梦空间>开学来的没几天就看了.总的来说新意其实并不是很大的.看之前竟然看到有评论说和<骇客帝国>在一个量级上,我只能说差远了.
    <盗梦>无非就是个庄周梦蝶的升级版,
    很简单的一个梦中梦前提+天上一天地上十年的时间概念,这两个理论噱头×华丽的特效=不错啦
    没错,是乘以特效,特效在盗梦空间里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新瓶装旧酒,瓶子的确非常的别致豪华。
    也可能是在影院的效果比较好吧(和刘驰2个人跑到了前5排,很刺激的说)
    还有几处和《无限回廊》一样的关于主观存在,与主观不存在空间的有趣定义.

    而这个<禁闭岛>在特效上明显的输掉一城了,但是整部片子看下来感觉可以说是一样的,以至于我都以为会不会是同一个导演.
    两者有一种《火炬之光》和《暗黑3》的关系味道,一个憋足了劲的大制作,和一个相对低成本的(导演可不低成本)技术作,却差不多…..这么一个感觉.

    感觉《禁闭岛》还有以一点主题混乱,在关于思维控制的非人道研究控诉和个人精神世界坚持和放弃这两个主题之间左右不定的感觉。

    叙事方面虽然《盗梦空间》是讨论梦但是有理可循,后期条理很容易理顺,最后虽然卖了个关子,但是不难理解电影整体.
    《禁闭岛》呢,主观和客观视角乱七八糟,也就不存在什么条理可言了.
    最后面对太多的”现实”Teddy最终还是崩溃了,又有谁能够不崩溃呢?那只有 疯子(但我不想定义他到底是不是疯子)

    看网上几篇影评竟然有激烈讨论Teddy到底是不是精神病,还用各种方法证明他是或不是疯了
    我想如果结果真的只是是与不是二选一的话,那这电影也未免太俗了吧.

    最后Teddy说的有创造经典嫌疑的那句台词:
    什么情况最糟糕?
    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好人一样死去?

    在我看来我更愿意问:
    什么情况更好?
    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正常人一样死去?

    毕竟选择死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吗?

    好吧草草的一遍看下来,就这些感受,可能很肤浅,但是至少是第一感觉了 😀

  • 过的好无趣~

    又是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无聊的日子.
    翘一天的课.玩一天的电脑,无所事事,
    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目标还是没有找到
    突然特别想看小时候看的<弗兰肯斯坦>好特殊的一部片子,
    又是世界观形成的不小影响因素,

    想一想,惊奇于小学时看这部片子就能隐约感受到自己和弗兰肯斯坦有什么相同的影子^_@

    各大电影网找了一下,找了半天也没找到.改天吧

    无聊